来源: 更新:2025-05-10 18:37:42
用手机看
近年来,明星养成类手游(如《明星志愿》《偶像大师》等)凭借其沉浸式的娱乐圈模拟体验,吸引了大量玩家,而在这群玩家中,一个特殊群体备受关注——富二代,他们以“氪金大佬”的身份活跃于游戏,用现实中的财富兑换虚拟世界的星光,甚至将游戏中的社交与资源竞争演变为一场另类的“名利场”,这种现象背后,究竟是单纯的娱乐消遣,还是现实阶层在数字世界的投射?
明星养成类手游的核心玩法通常围绕“艺人培养”“资源争夺”和“社交互动”展开,玩家通过抽卡、训练、接通告等方式提升角色属性,最终打造顶流偶像,这类游戏精准抓住了两种心理:
而富二代玩家的加入,则彻底改变了游戏的生态。
在《明星志愿》等游戏中,富二代玩家的典型特征包括:
某手游中曾曝出“富二代玩家悬赏10万人民币追杀敌对公会会长”的新闻,引发热议,这种用现实资本干预虚拟规则的行为,被玩家戏称为“钞能力入侵”。
明星养成手游的机制本身就在模拟现实娱乐圈的“资本游戏”,而富二代玩家的参与让这种模拟更加赤裸:
这种模式与现实中“资本造星”(如富二代进军娱乐圈)高度相似,堪称一场“元宇宙版《变形记》”。
对于富二代玩家的争议两极分化:
游戏厂商的态度同样微妙:一方面推出“限时氪金活动”迎合高消费群体,另一方面又通过“保底机制”安抚平民玩家,这种平衡术背后,是厂商对“付费分层”商业逻辑的熟练运用。
富二代玩家在明星手游中的狂热投入,折射出更深层的心理动因:
正如某位玩家在采访中所说:“现实中别人叫我‘某总儿子’,但在游戏里,我是‘全服第一经纪公司CEO’。”
明星志愿手游中的富二代现象,本质是现实社会结构的数字化复刻,当游戏中的“星途”被明码标价,当虚拟成就成为阶层的新标识,我们或许该反思:这场看似娱乐的“志愿”,是否早已偏离了“造梦”的初衷?
(全文共计1028字)
注:本文可结合具体游戏案例(如《明星志愿3》手游的“富豪榜”事件)或社会学理论(如布迪厄的“资本转化”)进一步深化分析。